一线监督让“问题田”变“丰收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是让我们受益的好事,可我家那块田到现在还是坑洼不平,这还咋种粮食嘛!”日前,成都崇州市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地监督走访时,村民李小涛焦急又无奈地反映。
原来,李小涛所在的道明镇竹艺村曾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李小涛家这块土地却让农机作业困难,灌溉效率低,给耕种带来极大不便。
是施工方偷工减料,还是建后管护“掉链子”?又有多少农户遭受此困扰?崇州市纪委监委迅速成立专项调查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核实调查。
通过与农户交谈,调查组了解到,崇州市早期建成的部分高标准农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田块沉降、沟渠垮塌等,不同程度影响了农田的正常使用和效益发挥。
掌握情况后,调查组来到负责该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施工单位,通过查看工程建设资料,仔细核对每一项施工标准是否达标、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
“你们在施工时,对于土地平整这一块,是按照怎样的流程和标准操作的?验收环节又是如何进行的?”
“我们当时都是按照要求来施工的,土地平整也经过了多轮测量和检查,验收的时候也没发现啥问题。”施工单位负责人递上相关资料。
土壤沉降、沟渠破损、拦水坝塌陷……这些让农户叫苦不迭的“老毛病”,为什么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紧接着,调查组一行来到崇州市农业农村局。
“去年我们进场搞田块改造,哪晓得后来土壤沉降,整得部分高标准农田又变得坑洼不平。我们正在组织勘验检测,等结果一出来,就统一安排平田。”
“那部分高标准农田出现沟渠破损、拦水坝塌陷等问题,咋没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场地分散,涉及的行业部门一大堆。光靠我们去排查解决,实在是力不从心啊……”崇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面露难色。
随即,调查组将相关情况向崇州市纪委监委报告。崇州市纪委监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依据相关法规明确权责划分,督促崇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业主单位按照行业标准重新平整田地,李小涛家田地不平整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高标准农田建设因涉及部门权责交叉、工程覆盖面广、管护链条长,易出现监管盲区,成为制约农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崇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破解这一难题,他们针对易发多发问题,制定出台《监督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作战手册”》,着力构建市镇村三级纵向监督链,强化协同“作战”机制。该手册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资金监管、管护利用等5大环节30个方面,细化责任内容,明确监督抓手,突出监督重点,并附典型案例和纪法条文,为问题整治、案件查办和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指导。
同时,崇州市纪委监委立足全周期监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立项”监督,创新“一书二表三函”文书模板(监督计划书、重点任务清单表、信息汇总表、商请协助函、移送问题线索函、移送问题函),规范协作流程,推动职能部门履职尽责。
去年以来,崇州市依托“作战手册”开展嵌入式监督241人次,发现并督促整改农田排水不畅、田埂堡坎坍陷、下田坡道损坏等问题32个,向有关单位发出工作提示函7份,推动主体责任部门立行立改、系统施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马莉雅 记者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