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45期
ds足球比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4月27日
巴中市“六位一体”助推金融精准扶贫
金融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巴中市着眼于“精准扶贫”“全域惠及”视角,坚持创新驱动、精准对接,探索出“六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全市投放各类信贷产品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住房改善等多个领域,有效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截至2018年底,个人扶贫贷款余额29.23亿元,惠及5.3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贷款余额36.56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逾2万贫困户稳定增收;项目扶贫贷款余额189.55亿元,帮助24.1万贫困群众住上安全住房。
一、政策导向引路,创新“四维度”政策制度设计
搭建“协调+激励+风控+考核”的扶贫政策制度框架,通过多方联动协作,推动扶贫(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运用,确保成本更低、投放更准、效益更高。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坚持“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制定专项政策和配套政策文件20余份,健全部门联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银行支持、保险跟进、担保介入、资本市场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获得省、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370亿元扶贫开发授信。二是强化政策激励。地方财政在设立金融机构、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优化支付结算环境、引进金融人才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对扶贫小额信贷、大学生创业和妇女创业等小额担保贷款给予贴息或补贴;对金融机构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增值税。三是强化风险缓释。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贫基金等“四大类七大项”风险基金11.7亿元,在全省率先推动建立扶贫贷款村级风险补偿基金,动态补充基金规模。四是强化考核督办。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制度和按季通报制度,对县(区)、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每月专题督导。
二、普惠金融筑基,突出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全覆盖服务网络,确保供其所需,提高贫困群众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一是健全金融扶贫供给体系。坚持外引内联,引进、新设各类金融机构42家,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地方金融组织为补充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以及新型金融业态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金融供给体系基本形成。二是优化支付服务环境。在“四有”(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镇镇有ATM、县县有刷卡无障碍示范街)目标基础上,采取“库网平台+农村金融综合(扶贫)服务+农村电商”模式,深化支付惠农示范工程建设,全市设助农取款点3026个,保障基础金融服务到村。同时,在农村推广应用移动支付方式,在699个贫困村设立金融服务站点,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家乐、商铺、小卖部移动支付全覆盖。三是支持“电商+物流”融合发展。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电商、物流产业,为特色农产品打开市场,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达206亿元,网络零售40亿元,占社消零总额的12.3%。
三、信用体系搭台,强化立体信息网络评级支撑
遵循金融扶贫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本性,构建“大数据+多功能+广应用”的金融扶贫信用服务立体网络,提高借款人诚信意识,确保“放心贷”“收得回”。一是搭建库网平台。自主开发建设巴中市农村信用体系“两库两网一平台”(巴中市农村及小微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巴中金融网、巴中信用网,巴中市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加载扶贫惠农功能模块,开发“巴中信用服务”手机APP,综合信用服务功能覆盖全域、网络到乡。二是开展信用评级。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评级授信指标,将10余项常规指标简化为4项,即“5221”评级标准(诚信度50分、家庭劳动力20分、家庭成员劳动技能20分、家庭人均纯收入10分),实现贷款授信从“主要看资产”向“主要看信用”转变。三是深化诚信教育。设立“通江县赤江小学校园信用文化基金”,打造“校园信用文化示范基地”;工商银行总行和通江县联合创立“通江县工银晏阳初校园信用文化基金”,开展中小学生诚信教育,服务扶贫助学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辖内平昌县驷马镇成功建设全国金融教育示范基地。
四、产品创新唱戏,推进扶贫信贷集群融合发展
瞄准产业扶贫支撑,创新“信用+担保+保险”的扶贫信贷集群,确保产业选得准、效益能保证、风险可防控。一是开发信用产品。将库网平台运用有机嵌入信贷业务流程,将经济主体信用评级与融资额度、利率优惠等挂钩,研发出“巴山信用贷”“蜀信·税金贷”等纯信用贷款产品,为信用农户和守信小微企业积极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创新担保模式。结合辖区特色优势产业、经济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和农村“八权一股”改革,探索出“土地经营权抵押+应收财政补贴质押+第三方担保”“林权+种植业特色产业所有权+保险”抵质押担保贷款、“畜牧业特色产业所有权+畜牧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抵押担保贷款等诸多产业发展信贷产品。三是探索扶贫保险。探索“保险+银行+政府”“保险+互联网金融”“险资入巴”等多种保险扶贫模式,2018年全市“扶贫保”保费收入629万元、保障金额63.3亿元、参保户数12.66万户,“政融保”已放款31笔、融资金额1.13亿元。
五、平民教育助力,提升金融工具运用普及率
构建“金惠工程+平民教育+志愿帮扶”的农村金融教育体系,全面普及金融知识,提高贫困群众了解金融、运用金融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一是用好传统教育。依托巴中平民教育思想文化资源,将巴中籍“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精神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金惠工程”相结合,四年来创建了1800余人的巴中市晏阳初金融志愿服务队。二是开展普惠宣传。积极开展金融知识进学校、进机构、进企业、进乡镇、进村社、进农户等活动,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金融政策、产品,有针对性地向贫困户讲解金融扶贫政策,努力提升贫困户的融资能力、理财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力推动了金融“造血式”扶贫。三是强化志愿服务。选拔优秀金融青年,创新建立挂联帮扶、温暖关怀、文艺扶贫、宣讲教育、调查走访五项机制,增强金融知识宣传效果,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助力精准扶贫。
六、示范工程带动,发挥金融扶贫样板先导作用
遵循先试点后推开原则,先易后难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防止盲目跟风。一是打造文旅扶贫示范工程。以金融支持通江县梨园坝旅游扶贫省级试点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旅游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累计为“红、绿、古”文旅产业发放贷款89亿元。二是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协调推动农业银行总行将平昌县作为产业扶贫示范县,打造“金融+”支持模式,全国推广。省邮储银行将南江县作为扶贫小额贷款示范县,大力开展小额互助担保贷款。省农信联社将通江县作为金融扶贫综合服务联系点,构建银政联动共建机制。三是创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县)。选择恩阳区、平昌县作为全省率先试点创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区(县)设立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推进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发行扶贫债;采取“分片包干、整村推进”方式在贫困村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户、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设,提高金融扶贫的实用性和适应性。